宝丰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
您现在正在浏览:首页 » 学习园地 » 美文欣赏 » 正文

“踏哥”

发布时间: 2014-09-16 11:40:17   作者:王志军   来源: 中国廉政网    浏览次数:

 

     宁波有句歇后语:脚娘肚当米缸——做一日,吃一日。这句话说的是以脚力的辛苦来勉强维持生计,用来形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遍布小城市街头的人力三轮车夫,最形象不过了。
  
  那时,我也常坐三轮车,但对于车夫并不太留心,非要论交道的话,大概就是为着三元五元的车费讨价还价。我头一次注意到这个群体,是在1995年。
  
  那天,我坐三轮车去丈母娘家,带着刚买的第一只手机。那时候手机还是个新鲜又奢侈的玩意儿,我爱不释手地把玩着,如此便顺理成章地落在了车上。等进了家门发现时,我又心疼又懊恼。抱着一丝希望,拨手机号,居然通了,还有人接听,是那个车夫。他找不到我,拿着这只价值几乎是他整年收入的手机,在小区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。我感激不已,拿回手机后掏出一百元钱表示谢意,他却拒绝了,骑上车飘然而去。
  
  后来,见着穿行在大街小巷的车夫们,我总会多看几眼。他们也被称为踏哥,多是外来务工人员、下岗失业的工人、周边农村的农民工以及城中村土地被开发后的无业村民。他们中多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,也不乏年届六十还在奔波的。他们工作强度大、时间长,一天总得从早上六点干到晚上八九点,吃饭也没个点儿,家里带的冷饭冷菜,或是路边最便宜的快餐,趁没客人的时候匆匆扒上几口便算数。
  
  虽然生活极为辛苦,我却很少见到愁眉苦脸的踏哥。那群踏着三轮车的汉子,在街头巷尾转来转去,不停地摇响车铃,连同那野性粗犷的吆喝、响亮欢快的口哨,热情地招揽客人。
  
  随着私家车逐步进入家庭,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日渐严重。三轮车,在2005年退出了这个城市的历史舞台。
  
  得知取缔三轮车,我很是惋惜了一阵,还因此专程去坐过一次。我没问价钱,随便跳上一辆,任意指个目的地。到了地方,我掏出十元钱,说不用找了。那个踏哥却不依,非找回五元零钱,说,该多少就多少!
  
  这么多年来,我受的各种教育可谓不少,工作环境可谓舒适,生活条件可谓优越,但仍感到人生不足美不尽意。可就在那位皮肤黝黑、额角还挂着晶莹汗珠的踏哥把钱塞进我手心,咧嘴一笑的时候,我突然意识到,大概是因为自己长久地脱离了勤劳朴实的群众、远离了热火朝天的生活,心态愈来愈浮,所求愈来愈多——这样的我,又怎会得到踏哥般知足的快乐。
  

 (责任编辑:于洁秋) 

 


友情链接

版权所有:宝丰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
备案 / 许可证编号 : 豫 ICP 备 14010004 号
   法律顾问:陈鹏阁(中级律师) 技术支持:郑州信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